第(3/3)页 当然,姜余和农学院赚的钱比老挝政府更多,基本比例差不多在10:1左右。 也就是说,老挝政府赚一美元,姜余他们赚十美元。 没办法,销售和运输渠道都被这些桦国资本拿捏的死死的。 也正是有了如此光明的前景,桦国的大部分农学院开始自主朝更高端的蔬果品种改良上下功夫。 姜余曾对他们说过,市场的竞争无处不在,蔬果产品的迭代更新不比其它产品慢。 若是固步自封,墨守成规,他们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。 道理很简单,大家也都懂。 谁家的蔬果更好吃,更实惠,更营养,消费者自然就会毫不犹豫选择他们。 以前是人多粮少吃不饱,科研人员就往增加产量方向研究,往往忽视了口感和营养价值。 现在的远东,黄土高原,东南亚的粮食产量暴增,人们反倒更关注粮食的口感和营养成分。 同理,果蔬方面也是一样,人民的生活条件上去了,自然对高品质产品会更加向往。 姜余要弄的是现代化全能农业,而非那种低效的传统农业。 自然就会对蔬果抗病虫、营养、口感等方面提出了更多、更严格的要求。[space] 现在的农学院有资金、有人才,这时候不发力,更待何时? 姜余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,可不是给这些人用来做吃山空的。 植物方面的基因改良,或者种子培育,并不是太困难,主要还是需要有人沉下心去做。 比起改良动物品种,植物方面的改良技术实在是太成熟了。 这么多研究学者堆在这里,要是还不能拿出几项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出来,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。 袁老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间派科研学者,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旷古烁今。 以往那些所谓的农家学院派,姜余也不想去再多说什么,他现在只看结果,不问过程。 这些学院派若没有整出些像样的成果,他也不想再浪费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…… … 东南亚的八大国际粮食集团已全部被姜余全部拿下。 这些公司若全部整合起来不下于现在的四大国际粮食abcd。 但姜余不打算这么做,以后视情况而定。 第(3/3)页